2014年终总结

2014年已经结束一个多月了,之所以现在才想起来总结,主要是因为前一阵太忙了,不忙的时候又在各种纠结。趁着博客搬家的欣喜劲还没过,先占一个坑。同时,我们中国人总是以农历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,在农历新年到来前的年终总结,显得更有仪式感。

题外话:这篇文章使用MarkDown格式写的,在我看来,它是一种类似HTML的标签式语言,通过各种符号可以生成优美的网页排版。刚开始使用有些挑战,使用久了还觉得挺过瘾的。我使用 Atom编辑器 来写MarkDown文件,通过安装MarkDown Preview的插件,可以方便的预览生成的内容,同时可以安装Markdown to PDF生成PDF文件,非常方便。另外推荐国人出品的Cmd Markdown编辑器。既有网页端,又有Mac,Windows客户端,只用一个账号就可以方便得同步内容,界面简洁而优雅。缺点是没法在本地备份,同时要生成PDF文件需要付费~(当然可以通过生成网页版,再调用打印来生成PDF,曲线救国)

2014年的一个贯穿始终主题就是申请出国。我是在2013年春节期间,定下出国读博士目标的。现在想来这个目标还是挺疯狂的,在那之前,我也动过出国的念头,但从没有把它当成是一个现实的严肃的目标来对待。13年春节,我跟三叔一番促膝长谈后,确立了出国念博士的目标。我觉得,人活着,给自己定一个远大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,这个目标可以促使你不断的努力,给你无穷的动力。其实我出国还是有一个很自私的目的,因为我一直以为自己的学习成绩在高中同学中是名列前茅,理应去更好的学校。但是我的本科和研究生大学排名并不顶尖,很多同学经过复读,或者经过考研,去到了非常顶尖的大学。我想,只有出去念个博士,才有可能收复失地,证明自己。(当然这个想法还是挺naive的,学校排名只是一个很小的影响因子,我现在看得比较开了)

刚开始,我想去香港,因为香港离大陆很近,而且是中外文化汇集的地方,既有一流的科研环境,又有高额的奖学金,不至于在读书期间家徒四壁的程度。在逐渐了解到香港读大学的一些缺点以后(香港房价高,有些港人排外思想比较严重,博士毕业后大多回国内发展),我调整了我的目标,我要去美国,我要追求我的美国梦。

在2012年暑假,跟同学的一次交流中,我认识到,在国外大学读PhD可以看成是做一份工作,可以拿到比国内博士高的多的工资。在美国情况也是类似的,记得一次北邮IEEE协会组织的交流活动中,一个UC Riverside的博士介绍说,美国博士一月的工资可以养活一家人。具体情况如何有待考证,肯定和当地物价水平有关,但我了解到的大多数人都说,博士工资供给两个人正常的生活还是有富余的。

读博士是一个很辛苦的过程,因为你要做别人没做过或者做不到的事,并且以此为业。你的薪水可以让你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,但是比起那些工作的同学,还是差了一截。如果没有搞研究的激情,建议还是不要读了。我对研究是有激情的,因为我喜欢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,这个方向上的每一点滴的进步都能让我兴奋不已。同时,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子方向,计算机视觉的研究目标都是非常有意思且看上去比较高大上的:给图像自动加文字描述,识别图像中的物体类别以及子类别,大规模的图像检索,目标跟踪,人脸检测和识别等等。

以上是我出国的动机,动机问题搞清楚了,其它的才好办,否则,每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,心里面总是涌起无数的怨念:“我为什么要出国?”这种想法其实挺折磨人的。但是,其实每个人都是在寻找问题的答案的过程中不断的进步,提升的。做研究也一样,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。


好了,让我们回到编年体的格式中,介绍下我这一年都做了啥。

大年初五,在万家灯火,爆竹声声中,我作别了家人,坐上了回北京的汽车。实际上,我是腊月二十八才回的家。想想就心酸,为什么只在家呆那么几天?真实的原因是,我有一个项目催的非常紧,必须赶快做完了。我的出国决定比较晚,所以在研究生的考试成绩和论文两方面都是很大的劣势。我导师给我分配的项目已经占据了我大部分的时间,事实上我只有做完这个项目,才有机会搞自己的论文。这就是我大年初五回学校的原因。到了学校已经是傍晚,听着四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,想起家里面吃饺子的情景,心里面还是有很多的感触。由于已经申请了留宿,所以还是有地方住的。说起来,我的临时宿舍里还有几个,都是为了出国学习GRE和托福的,可谓是莫道君行早,更有早来人,同是出国考托福,相逢何必曾相识!当时吃饭成了一个大问题,因为大家都在过年,很少有店家开门做生意的。第二天早上,我走遍了北邮南门一条街,才在街的尽头发现了一个鸡蛋灌饼摊,它拯救了我的饥肠辘辘。再后来,我经常去一家卖肉夹馍的小店,感觉很不错。

在开学前,经过我的昼夜奋战,基本上已经把任务完成了(把Matlab算法改成C语言)。由于对方对这一版算法中的某个细节不满意,于是,导师让我推倒重来。这个过程是非常困难的,我想尽了各种方法来改善算法性能,经过无数次的挫折,终于完成了新算法的matlab和C语言两种实现方式。

时间已经来到了三四月份。我投稿了一篇论文,发表在IC-NIDC,即国际网络基础设施和数字内容会议上。自己对这个结果还是非常不满意的,因为这不能代表自己的真实水平,不够让自己感到骄傲。于是我找了北大的林宙辰老师,想跟着他做研究,争取有机会发表论文。林老师给了两个选择,问我想解决大问题还是小问题。大问题比较难,不容易发表,但是发表出来很有影响力;小问题比较简单,容易发表。我当时思考后决定攻克大问题。具体说来,我需要在GPU上用CUDA实现一个由林老师提出的分布式优化算法。我几乎每天都有一到两个小时花在这上面。因为我的电脑不具备强大的GPU,所以我不得不借用搞CUDA的同学的电脑跑程序。最终,由于GPU架构的限制,我无法实现多个矩阵乘法的并行计算,而这恰好是林老师算法能够打败其他算法的关键所在,所以这个项目也是无疾而终。

那段时间,林老师邀请我去他们实验室参加每周的讨论班,我聆听了很多同学的论文分享,林老师还给大家介绍发表学术论文的技巧,受益不少。有次,他直接问我要不要去东京大学读博士,他可以推荐,经过慎重考虑,我没有接受这个推荐,因为我的理想还是去美国。你无法想象,林老师的推荐,给了在黑暗中摸索的我多大的信心。

结束了林老师这边的项目,我又加入了北邮周瑜老师的团队。周老师是武汉大学博士,Temple大学的博后,年轻有为。我在他的指导下从事视觉跟踪的研究。在我加入时,他说时间比较晚了,可能出不来很好的结果,我当时说没问题,结果如何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过程中学到了什么东西。周老师带过很多要出国的学生,知道我们现在的状态以及我们最需要什么,每次跟他聊天都能感觉到充满了正能量,给迷惑的我以信心。在那段时间,我过得很快乐,周老师在学术上很强,同时在生活中也能跟我们这些实习生打成一片,是一个亦师亦友的存在。

由于我在八月份有GRE考试,整个上半年,在CUDA项目,眼镜去除论文的间隙,我都在复习GRE单词。申请过学校的都知道,GRE考试的难度甩开你之前参加过的四六级,考研英语等考试一百个台阶。我有一个一起出国的兄弟就是因为英语太难,中途放弃了。GRE之难,难在背单词。我算是英语条件非常好的那一类人,大学生英语竞赛没怎么准备就拿了二等奖,距离一等奖也只有一两分的差距。但是GRE单词还是把我难坏了,每天处在背了忘,忘了背得循环当中。到了考试日期也不得不硬着头皮上战场。结果Verbal考了157分,Analysis考了163分。在这里解释一下,这个语文157分在我同学中还是非常高的,数学163就太差了,原因是我只做了两套真题就上战场了,好多数学词汇处于半懂不懂状态,结果有几道题根本不理解题意,惊出了一身冷汗。

在顺利地杀G战拖以后,就进入了紧张的申请学校的阶段。每所学校无外乎寄送成绩单,填写网上申请,安排托福GRE成绩派送等等。一个偶然的机会,我看到了现在老板的广告,于是给他去邮件联系,他简单得通过Skype跟我聊了后就给了我口头Offer。我在跟他联系过程中,感觉他是一个学术上很强大,同时人非常nice的教授,我心中下定主意,就跟着他去BYU吧!

由于最终的申请结果要等15年4月份才能落定,所以14年就在等待最终结果中度过了。我觉得这一年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(不亚于高考),我为了赴美留学的梦想,顽强的,坚韧的奋斗了一年的时间。这一年下半年,我头疼的毛病加重了,在严重时,我每周都会疼一次,疼起来以后躺在床上根本不想动弹,通常睡一晚第二天就会好,我知道这是因为这一段时间太累了。其中数度精神崩溃,跟爸妈哭诉压力,我爸妈明明心疼儿子,还是要装作很淡定得安慰我,我真的非常感谢他们。

但是最终,我还是坚持了下来,迎来了15年的曙光。